读懂两会:卫健委主任马晓伟指路分级诊疗,县域医共体走向何方?

发布时间:2019-03-19


网站.png

来源:健康界 

原标题:马晓伟指路分级诊疗后 县域医共体如何发展



“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之日,乃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成功之时。”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一番话,再次坚定了我国全面推进分级诊疗的决心。构建分级诊疗秩序,合理布局医疗卫生资源,让患者就医之路更通畅,有关各方正在紧锣密鼓行动。


 

“四个分开”指路分级诊疗

 

在2019年全国两会第三场“部长通道”上,马晓伟提出“四个分开”指路分级诊疗。“四个分开”即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做到区域分开;以县医院为抓手,解决城乡分开;以病种为抓手,解决上下分开;以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解决急慢分开。

 

“四个分开”的提出,引发行业内外讨论。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政协副主席、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理事长王静成直言:“这‘四个分开’是分级诊疗的重要抓手,也是目前最需要国家推进的四个抓手。”

 

马晓伟在“部长通道”指出,分级诊疗最终要实现的,是合理布局医疗资源、合理分流病人。目前来看,农村和城市之间,各省份之间医疗资源配置存在巨大差异。

 

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流向基层?马晓伟强调,在农村建立县域医疗共同体,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县乡一体化主要解决乡村医生水平提高的问题,乡村一体化主要解决村医待遇问题。

 

马晓伟透露,2019年将建立500个县域共同体。此前召开的2019年全国基层卫生健康工作会也早已明确要求“每个县都建设医共体”,并把“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2019年的9大重点工作的第一个重点人物。

 

县域医共体无疑成为基层卫生改革的“必选动作”。

 

 

县域医共体成突破口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院长陈树波提到,县域医共体作为涵盖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共同体,将原本分散的医疗资源织成一张网,是助力分级诊疗格局形成的关键一环。

 

县域医共体建设成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和深化医改的一个新的突破口。虽然试点时间不久,但已涌现了例如“安徽天长”“深圳罗湖”等典型。陕西省更是积极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安康市作为陕西省的医联体建设先行城市,目前各项工作已取得巨大成效。

 

在陕西省卫计委、安康市卫计局的领导下,以安康市中医医院为核心的“市县乡村”全覆盖五级医联体,实现上接国内知名医院,下联县、镇、村76家基层医疗单位,通过安康市心医国际远程医疗平台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县乡,截止2018年底平台共计会诊14404例,培训全市县(区)医院、中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10848名。

 

安康市县乡医共体成效同样显著。在当地卫计局的牵头下,石泉县、汉阴县、宁陕县建设了各具特色的县乡医共体。其中石泉县经过积极探索,通过优化整合全县医疗服务资源,在陕西省率先实施了“集团式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通过建立以县医院、中医院为首的两大医疗集团,全面打造“管理、服务、利益、责任、发展”五位一体的医疗服务共同体模式。

 

 

医共体信息如何“共享”

 

信息共享无疑是医共体建设基础性工作,然而“信息孤岛”成为制约医共体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传统医联体模式的基础上,互联网医联体依托于线上线下的结合,以区域内一家知名公立医院为指点,建立起于各级医疗机构基于系统互通的区域联合体,以互联网平台的软硬件设备将区域龙头医院、县乡级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药店通过业务为纽带联系在一起。这是在国务院互联网+战略鼓励下产生的新型医联体模式。

 

相比传统路径的医联体而言,基于互联网建设的医联体似乎已经成为建设医联体的快速路径。从大方向上看,互联网医院的医生可以实现多点执业、团队医疗、远程医疗,而包括影像、检查检验、电子病历及健康档案共享等都可实现互联共享。

 

以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为例,2018年8月,心医国际与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共同打造急诊医学网络联盟“中国急诊医学网络联盟”,协助基层建设区域急诊医学中心,构建以急危重症、中毒为特色的“中国急诊医学互联网医联体”平台,实现联盟内诊疗业数据互联互通,同时成立“急危重症远程会诊中心”,汇聚全国一流师资团队,为基层医院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与优质教研资源。

 

此后,山西省以山西大医院为理事单位落地首个省级急诊医学网路联盟,联盟19家副理事单位,网络覆盖区域99家委员单位,成为山西省规模最大的急诊联盟。这也是“中国急诊医学网络联盟”第一个区域性合作落地项目,实现了业务常规化、系统化、标准化、智能化开展。

 

事实上,国家近年来已在不断鼓励各地对医联体建设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在新一轮医联体配套政策和互联网技术的多重红利刺激下,我国医联体建设正进入爆发期。




用户登录